-
定州经济开发区聚力六大产业引119家企业入驻
作为河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打造的14个千亿级产业园区之一,定州经济开发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已成功吸引119家企业落户,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集群。该园区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重点培育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战略定位与产业布局 定州经济开发区被列为河北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点平台,规划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园区确立"一核六链"产业体系,以长安客车等龙头企业为引领,重点发展: 1.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涵盖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领域 2. 新能源产业:包括光伏组件、储能设备、氢能技术等 3. 生物医药产业:聚焦创新药物研发与医疗器械生产 4. 新材料产业:涉及特种金属、复合材料等前沿方向 5.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智能终端、物联网设备等产品 6. 现代服务业:配套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 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百亿元,建成"七通一平"标准化厂房区,配套建设有: 1. 专业化检验检测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认证服务 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30余家科研院所资源 3. 人才公寓与职业教育基地,解决企业用工需求 4. 保税物流中心,降低企业进出口运营成本 5. 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实现环保、安监等数字化监管 三、招商引资成效与标杆项目 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园区已形成三大特色产业集群: 1. 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以长安客车为龙头,吸引26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完整产业链 2. 新能源装备集群:引进光伏逆变器、锂电池隔膜等关键技术项目 3. 智能装备集群:培育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创新企业 重点项目中,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达8个,外资企业占比15%,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率达42%。 四、创新驱动与政策支持 园区实施"五个一"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1. 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2.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3项 3. 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 4. 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助力12家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5.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免企业税费超8亿元 五、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最新规划,园区将实施"双倍增计划": 1. 三年内实现主导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2. 培育3-5个百亿级企业集团 3. 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 4. 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 通过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定州经济开发区正朝着建设全国一流产业新城的目标稳步迈进。
2025-09-08
-
承德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启动 打造区域经济新引擎
河北省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北京华唐教育集团承德呼叫中心项目,标志着省内首个省级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依托承德县区位与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预计将显著提升当地就业规模与经济活力。 一、产业转移背景与政策导向 近年来,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从北京等一线城市外溢。这一趋势既符合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要求,也源于企业降低人力成本的现实需求。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的资质认证,进一步强化了承德基地的行业示范地位。 二、承德县核心竞争优势解析 承德县凭借三方面条件赢得项目落地:一是京沈高铁、承德机场构建的立体交通网;二是环首都生态屏障带来的宜居环境;三是当地高校与职教机构每年培养的近万名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要素有效对冲了三四线城市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的短板。 三、项目运营的规模效应初显 首期投入运营的呼叫中心已创造超5000个就业岗位,涵盖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多元领域。经测算,项目全面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可突破1亿元,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业发展。 四、区域产业升级的示范意义 该基地采用"产教融合"模式,联合职业院校定制培养技能人才。这种创新机制不仅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更推动承德从传统旅游城市向数字服务产业转型,为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可复制经验。 五、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 后续将重点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二期工程,计划形成超万坐席的产业规模。相关部门正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旨在将承德打造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
2025-09-08
-
承德高新区四家企业两化融合项目入选省级项目库
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承德高新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引导,成功助力区内企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2023年,经河北省工信厅评审,承德天大钒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德苏垦银河连杆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的两化融合项目入选省级项目库,并上报至工信部,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引领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河北省工信厅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连续多年开展两化融合项目培育工作。承德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积极落实政策要求,组织企业申报涵盖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此次入选省级项目库的4家企业,其项目涉及智能装备升级、数字化车间改造等方向,符合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标准。 二、梯度培育机制提升项目质量 承德高新区建立“市级-省级-国家级”三级项目培育体系。2023年,区内6家企业项目率先进入市级项目库,经省工信厅综合评估后,4家企业脱颖而出。天大钒业的钒产品智能制造系统、苏垦银河的连杆数字化生产线等项目,均体现了数据驱动与生产流程优化的深度融合。 三、专项资金赋能产业创新升级 省级两化融合项目库入选单位将优先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并有机会推荐至国家级项目评审。承德高新区通过政策宣讲、专家辅导等方式,帮助企业完善申报材料。此次入选项目聚焦云平台、供应链协同等新兴领域,展现了区域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的成果。 四、标杆示范效应加速区域发展 高新区经济发展局表示,此次成功案例将激发更多企业参与两化融合建设。未来,承德高新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深化招商引资,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承德经验”。
2025-09-08
-
承德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引领专利工作迈入全省前列
近年来,承德高新区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优化服务机制、深化招商引资,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升。在专利提升行动中,该区通过培育创新主体、完善激励机制,带动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标杆。 一、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承德高新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立“培育-申报-转化”一体化服务模式。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首次申请专利的企业给予阶梯式奖励,并联合专业机构开展“一对一”辅导。区内组建的知识产权服务团队,累计为百余家企业提供专利布局分析,推动创新成果快速确权。 二、重点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聚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承德高新区遴选具有技术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孵化。多家企业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形成核心技术专利池。部分企业实现从单一产品专利到系列技术集群的跨越,其中环保材料领域的专利包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 三、专利转化赋能产业升级 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承德高新区促成多项专利技术产业化。某新能源企业将储能技术专利应用于智慧电网项目,年产值增长超千万元。区内还建立专利开放许可目录,推动中小企业共享创新成果,缩短研发周期。 四、营造尊重创新的生态环境 承德高新区定期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创新沙龙等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在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支持下,建立快速维权通道,专利纠纷处理周期缩短。该区推出的“知识产权信用积分”制度,将专利运用纳入企业评优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 当前,承德高新区正加速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通过深化跨区域协作、引进高端服务机构,持续提升专利创造质量与运用效益,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2025-09-08
-
承德平泉七沟镇引资亿元打造北方欧李产业新高地
近日,承德市平泉县七沟镇圣佛庙村成功引进总投资1亿元的欧李产业项目,标志着当地特色农业转型升级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由知名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将通过智能温室育苗、规模化种植及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平泉县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欧李产业集聚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政企学研协同推动产业升级 平泉县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项目投资方联合高校组建技术团队,重点突破欧李品种改良、智能栽培等关键技术。首期建设的连栋玻璃钢温室采用环境控制系统,可实现全年无间断育苗,年产能达150万株,为后续20万亩种植计划提供优质种源保障。 二、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示范体系 项目核心区规划建设智能化生产示范基地,集成物联网监测、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通过建立从组培育苗到精深加工的全流程标准,推动欧李产业向设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科研团队将针对欧李的药用价值开展深度研发,延伸开发保健食品、生物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 三、三产融合激活区域经济 平泉县计划以该项目为枢纽,构建"种植+加工+文旅"的产业生态圈。未来三年将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规模化种植,同步建设精深加工园区和研学体验基地。据测算,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拉动上下游配套产业投资超5亿元,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农业品牌。 四、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并重 欧李作为耐旱节水型经济作物,其大规模种植有助于改善燕山丘陵地带生态环境。项目方采用生态循环模式,将果渣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平泉县已将该项目纳入国土绿化行动重点工程,预计建成后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面积约8万亩。 目前,平泉县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配套等事宜,确保项目按期推进。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冀北山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农业领域的深化实施。
2025-09-08
-
承德市多部门联动强化新规宣传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承德市近期通过多部门联合行动,加大对新颁布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重点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服务质量提升开展系列活动。相关部门通过线下宣讲、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最新政策内容,强化市场主体合规意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法治保障新动能。 一、跨部门协作构建宣传矩阵 承德市市场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质量检测及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在核心商业区设立政策咨询站点。活动聚焦《旅游法》实施细则与汽车产品“三包”新规,采用图文展板、案例解析手册等可视化载体,将专业法规条款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民生知识。现场设置法规答疑专区,由专业人员针对消费者关注的旅游合同纠纷、汽车售后维权等高频问题提供解读服务。 二、精准触达提升宣传实效 针对汽车消费领域维权难点,活动特别设计专项调研环节,通过结构化问卷收集消费者对“三包”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调研内容涵盖4S店服务流程规范性、争议解决时效性等维度,为后续完善监管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向汽车销售企业发放合规经营指引,明确退换货争议中的经营者责任边界,从源头减少消费纠纷。 三、创新形式扩大覆盖范围 除线下集中宣传外,承德市同步启动数字化传播渠道,制作政策动画短视频、互动答题H5等新媒体产品,在政务平台及主流社交媒介扩散。针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的线上法规培训,累计吸引超千名旅行社、景区工作人员参与。部分商圈电子屏滚动播放维权典型案例,形成立体化宣传网络。 四、长效机制巩固宣传成果 建立“普法宣传-意见收集-整改落实”闭环工作机制,定期汇总分析咨询投诉数据,对反映集中的汽车延保服务缩水、旅游附加费乱象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在重点商业体设立消费维权服务站,配备标准化调解流程指引,确保新规落地与权益保障无缝衔接。下一步计划将政策宣讲纳入招商引资推介会固定环节,向潜在投资者展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果。 五、社会共治优化服务生态 鼓励行业协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自律公约,目前已有37家汽车经销商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书。联合高校智库开展消费满意度第三方评估,发布旅游业服务质量排行榜单。通过典型示范与动态监管相结合,推动形成“企业自律-消费者监督-行政指导”的良性互动格局,为承德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夯实制度基础。
2025-09-08
-
承德寿王坟东兴打造500亩鹿文化产业生态集群
河北省承德市寿王坟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3000万美元合资项目,对现有东兴梅花鹿养殖基地及鹿酒厂实施改扩建,规划建设集生态养殖、精深加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鹿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繁育梅花鹿千头规模,并联动上下游产业链,推动区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背景 寿王坟镇依托当地梅花鹿养殖传统优势,结合生态资源与产业基础,规划建设占地500亩的鹿文化产业特色园区。该区域历史上因清代皇家猎场得名,现存养殖基地曾为北方规模较大的鹿产品供应源。改扩建工程旨在整合分散资源,构建从育种研发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体系。 二、核心产业板块布局 园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北部为智能化养殖示范区,采用恒温棚舍与基因优选技术提升繁殖效率;东部建设鹿产品精深加工中心,涵盖鹿茸胶囊、鹿血酒等保健食品生产线;西南部配套美容护肤品研发基地,提取鹿胎盘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南部打造鹿文化主题公园,还原清代围猎场景并设置互动体验项目。 三、技术合作与市场前景 项目方联合科研机构开发低温冻干、生物萃取等专利技术,确保鹿制品营养留存率高于行业标准。市场分析显示,亚太地区鹿保健品年需求增长率稳定在8%以上,园区建成后可辐射京津冀高端消费市场,同时通过跨境电商拓展东南亚客户群。 四、生态效益与区域带动 规划采用种养循环模式,鹿粪经处理后作为500亩有机饲料田肥料,形成闭环生态系统。预计项目运营后将直接创造3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饲草种植、旅游民宿等配套产业,助力承德市农业产值年提升2.3个百分点。 五、政策支持与实施进展 该项目列入河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清单,享受土地流转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已完成地形测绘与环评报告,首批合资设备将于2024年三季度进场安装。建成后的园区将成为全国首个融合满族鹿文化与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示范基地。
2025-09-08
-
承德双滦区汇聚专家智慧共谋热河玉产业创新路径
为加速推动承德市文旅产业升级,双滦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专业资源,联合权威机构召开专题研讨会,聚焦热河玉标准制定与产业开发。会议旨在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潜力的特色旅游商品,为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注入新动能。 一、资源禀赋与科研突破 热河玉矿藏分布于宽城满族自治县燕山山脉东段,探明储量以蛇纹石玉为主,伴生透闪石花色玉种。最新矿物学研究表明,其多元矿物组合形成独特温润质地,黄绿系主色调中珍品可达湖水绿与深绿,透光性良好。国土资源部门专家团队通过系统性检测,确认其物理特性符合高端玉石工艺标准。 二、品牌战略与文化赋能 与会商业机构提出三维发展模型:首要是建立"承德玉"地理标识体系,通过标准化命名强化地域属性;其次需设计差异化产品矩阵,结合避暑山庄等世界遗产元素进行现代美学重构;最终定位旅游伴手礼与轻奢饰品双赛道,满足不同消费层级需求。典型案例显示,融入非遗錾刻技艺的玉雕作品较传统形态溢价超200%。 三、产业协同与区域联动 京津冀珠宝产业联盟建议构建"勘采-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目前承德已规划玉石文化创意产业园,拟引进深圳水贝等地加工技术,同时对接北京设计资源。测算显示,每提升10%的玉器旅游消费占比,可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增收近亿元。 四、可持续开发与生态平衡 针对矿产资源特性,研讨会强调需建立开采总量控制机制。参考和田玉保护经验,推行"勘探-储备-轮采"模式,配套建设矿山地质公园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融合。现有技术可将边角料转化为建筑装饰材料,实现零废弃生产。
2025-09-08
-
承德县高新区引资建设速生林木强化板材生产基地
承德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速生林木强化板材生产项目,计划总投资7200万美元,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林业产业基地。该项目将有效推动当地居民服务、修理及其他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绿色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规模 项目选址承德县高新区,规划用地360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仓储设施等主体建筑占地16万平方米,道路及广场配套面积3.5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年产速生林木强化板材60万立方米,产品主要应用于建材、家居等领域。 二、技术优势与环保特性 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林木强化处理技术,通过高温高压工艺提升板材密度与耐用性,同时严格遵循环保标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将循环利用,确保废水、废气达标排放。该技术可缩短林木成材周期,缓解天然林木资源消耗压力。 三、产业协同与经济效应 项目投产后,预计带动承德县及周边地区林业种植、物流运输、设备维护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超800个。此外,项目通过“企业+农户”模式与当地林农合作,定向收购速生林木原料,助力乡村振兴。 四、投资模式与政策支持 项目开放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投资方式,目前已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库,享受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承德县相关部门将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确保项目高效落地。 五、市场前景与区域定位 随着绿色建材需求增长,速生林木强化板材在华北地区市场潜力显著。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区域产业链空白,推动承德县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环保板材供应基地。
2025-09-08
-
承德张承高速二期特长隧道开工助力区域招商引资
承德市交通建设迎来新进展,张承高速二期工程首个特长隧道——小三岔口隧道正式启动施工,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关键阶段。作为连接单塔子至丰宁互通的重要节点,该工程将显著提升区域交通效率,为承德市招商引资及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工程概况与战略意义 张承高速承德段二期工程主线全长130余公里,设计互通立交6座、大桥58座、特长隧道3座。小三岔口隧道作为控制性工程,全长4455米,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居全线前列。该路段建成后将完善京津冀北部交通网,促进承德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协同。 二、技术创新与施工挑战 针对隧道穿越山体的高风险作业,项目团队采用超前地质预报和机械化配套施工技术,严格管控围岩变形问题。承德市多山地貌导致隧道掘进面临突水、断层等隐患,施工单位已制定专项应急预案,确保工程安全推进。 三、经济辐射与区域发展 该工程直接服务于承德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建成后可缩短丰宁与主城区40%通行时间,强化物流运输能力。分析指出,高速路网延伸将带动沿线旅游、农业等特色产业升级,为招商引资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建设 项目严格执行环评标准,通过弃渣综合利用、洞门绿化等措施降低生态影响。承德市生态敏感区占全线30%,施工方采用低噪声设备及扬尘抑制系统,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双目标。 目前,小三岔口隧道已完成施工准备,预计掘进作业将按节点推进。该工程整体竣工后,张承高速承德段通行能力将提升50%,进一步巩固京津冀城市群“一小时交通圈”战略布局。
2025-09-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